孝經開宗明義告訴我們
一個人能把父母賜給我們身體照顧好
就是大孝,
並進而安分守己的過好自己的日子
這是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行孝,
如果還能夠
進而關照父母的生活,
能夠時時傾聽、順其心志,
更進而能善用這有用之身俾益大眾,
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佛經上說
為人子女能進一步幫助父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脫離六道輪迴,
才是最徹底的出世上上孝。
當疾病到了末期,色身的緩解瀕臨臨界點,
如果還想靠意志力控制,
越想控制越挫敗,
越挫敗會越無望無助,
最後走向深度憂鬱,
重度死亡恐懼,
或意識已經開始變化,
無法控制身心仍想奮力一搏,
導致意識混亂的瞻妄,
如果能夠實踐慈悲喜捨的心性特質,
對生死變換也有更多了解,
將死亡過程當成生命中最寶貴的修行階段,
即使虔誠信仰的人,
受困於病苦,飽受生命困頓之苦,
也提不起平日信仰的力道,
往往心起疑惑
需要他人的協助,。
每次碰見困境,不急著逃避
在問題裡多待一下,
會發現問題是會轉變的,
避免在世俗的歡喜與悲傷中打轉。
臨終關懷訓練中,
常常提醒自己觀人、觀己、觀境,
最後會發現
一帆風順的人生未必是幸運的,
太順遂的人生
遇到病苦困頓臨終時
就沒有力量了,
就好像海浪
因為岩石的衝激阻礙,
才能激起美麗的浪花,
生命中靈性的開展是因為碰上挫折,
並且能夠帶著覺照的心解決問題,
在生命重大關卡中成功轉彎,
開展慈悲喜捨。
全站熱搜